close
標題
請問蔣勳老師的童年?
問題
在蔣勳文章中,很常看他描述童年越多越好謝謝!更新:謝謝你補充那麼多
最佳解答
你好。 蔣勳/作家身影 1947年,祖籍福建長樂的蔣勳出生於西安。他的母親是滿清正白旗人,母親的祖父是西安知府,家裡終年都有戲班唱戲、說書先生講演義小說。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母親,成為蔣勳最佳的說書人,帶他走向文學、藝術的人生。 蔣勳3歲時,跟著母親和哥哥姐姐來到台灣,擔任軍職的父親隨後才徹退來台,一家人住在台北市大龍峒附近,大龍峒是台北最早繁華起來的地帶之一,當地有孔廟和著名的廟宇保安宮,酬神的歌仔戲和布袋戲是蔣勳最早接觸的台灣本土民間文化。他父親則從小要求他背唐詩、宋詞、古文觀止,練書法,蔣勳的童年就在父母的引導和民間文化的滋養下,豐富了日後創作的源頭。 高中時代的蔣勳很喜歡讀書,不過,讀的不是教科書而是文學經典,這些書籍為他打開了心靈之窗,也讓他找到了自己浪漫、叛逆、流浪的一面。大學時代,蔣勳就讀中國文化大學,畢業後考上同校藝術研究所,獲得碩士學位後,他在25歲前往法國巴黎,進入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。蔣勳很慶幸他能夠在青年時代到這個活潑、豐富的城市裡留學,親身體會17世紀以來,啟蒙運動和人文思潮在這裡所造成的影響。當時他待在巴黎大學的時間不多,卻常常在街頭的咖啡館或地鐵裡和人聊天,在這些街頭談話當中,他看到了巴黎人的生命態度,他們活出自己、知道自己要什麼。蔣勳一直很想把這種態度介紹給台灣的年輕人,原來人可以這樣快樂、率性地活出自己,而不是照著社會的世俗價值走。 回到台灣之後,他主編美術雜誌,擔任文學雜誌社長,在大學教書,做美術系系主任,也同時寫作、繪畫、演講、出書。而且,在每個不同領域,都表現傑出。因此,提到「蔣勳」這個名字,大家立刻會聯想到他的許多不同身份─畫家、詩人、作家、學者、美學專家、電台主持人。女作家張曉風稱蔣勳為『台北風流人物』,是台北詩酒風流的產物,是從容、雍雅、慧黠、自適的人。很多人認為:這個稱號對於熱愛生命的蔣勳來說是非常傳神的。 蔣勳寫作文類極廣,包括詩、小說、散文、美學評論,由於本身是畫家,又專注於美學探索,他的文學作品處處顯露豐富的視覺意象,文字與線條相互滲透,因為特異的藝術角度、藝術重組而產生特殊的美感。他的散文集有〈島嶼獨白〉、〈歡喜讚嘆〉、〈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〉等。 「無關歲月」是蔣勳描寫年終歲尾的感觸,雖然題目是「無關歲月」,但描寫的正是歲月的記憶,而以華人最重視的過年作為主體。不過,在文章的前後兩段,他把抽象的歲月具體化,寫時間有起點、有終點、有期許、有願望,而這些都是人的設計、人的情意,從這個角度來看,也真的無關歲月了。蔣勳的散文精緻優美,意象豐富,從他敘述兒時過年的情景,就可以充分發現這些特色。現在,就請欣賞「無關歲月」這篇散文的一部分。 台灣文學誌 原文: 在父母的觀念中,過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。民國40年許,我們從大陸遷臺,不僅保留了故鄉過年的儀節規矩,也同時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習俗;我孩童時代的過年便顯得異常熱鬧忙碌。 母親對於北方過年的講究十分堅持。一進臘月,各種醃臘風乾的食物,便用炒過的花椒鹽細細抹過,浸泡了醬油,用紅縄穿掛了,一一吊曬在牆頭竹竿上。 用土罎封存發酵的豆腐乳、泡菜、糯米酒釀,一缸一甕靜靜置於屋簷角落。我時時要走近去,把耳朵俯貼在罎面上,彷彿可以聽到那平靜厚實的穩重大缸下醞釀著美麗動人的聲音。 母親也和鄰居本地婦人們學做了發粿和閩式年糕。 碾磨糥米的石磨現在是不常見到了。那從石磨下汩汩流出的白色米漿,被盛放在洗淨的麵粉袋中,紮成飽滿厚實胖鼓鼓的樣子,每每逗引孩子們禁不住去戮弄它們。水分被擠壓以後凝結的白色的米糕,放在大蒸籠裡,底下加上徹夜不熄的熾旺的大火,那香甜的氣味,混雜著炭火的煙氣便日夜彌漫我們的巷弄。放假無事的孩童,在各處忙碌的大人腳邊鑽竄著,驅之不去,連那因為蒸年糕而時常引發的火警、消防車噹噹趕來的急迫和匆促,也變成心中不可解說的緊張與興奮。 早年臺灣普遍經濟狀況並不富裕的情況下,過年的確是一種興奮的剌激,給貧困單調的生活平添了一個高潮。 在忙碌與興奮中,也夾雜著許多不可解的禁忌。孩子們一再被提醒著不准說不吉祥的話。禁忌到了連同音字或一切可能的聯想也被禁止著,單方面的禁止孩子,便不生什麼實際的效果,母親就乾脆用紅紙寫了幾張「童言無忌」,四處張貼在我們所到之處。 母親也十分忌諱在臘月間打破器物,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盤碗,必要說一句:「歲歲(碎碎)平安。」 這些小時候不十分懂,大了以後有一點厭煩的瑣細的行為,現今回想起來是有不同滋味的。 遠離故土的父母親,在異地暫時安頓好簡陋的居處,稍稍歇息了久經戰亂的恐懼不安,稍稍減低了一點離散、饑餓、流亡的陰影,他們對於過年的慎重,他們許多看來迷信的禁忌,他們對食物刻意豐盛的儲備,今天看來,似乎都隱含著不可言說的辛酸與悲哀。 http://www.rti.org.tw/ajax/recommend/Literator_content.aspx?id=22 圖片參考:http://blog.coa.gov.tw/gallery/7/previews-med/7-5682.jpg 2009-04-05 20:58:50 補充: 回憶童年的農村經驗,農委會主委陳武雄(左)、美學傳道者蔣勳(右)都笑得好開心。兩人從農業、美學越界,共同關心土地倫理與價值,都期許「農業美學」能再造人心。 2009-04-05 20:59:05 補充: 米勒的時代,工業革命帶來城鄉差距,衝擊著土地裡勞動的人。米勒用他的筆,畫出十九世紀農民對土地的信仰與謙卑,並且跨越時代,感動廿一世紀的我們。 「驚艷米勒酖田園之美」展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,不只是場藝術饗宴,更帶來人與土地倫理的省思。 美學傳道者蔣勳、農委會主委陳武雄,因米勒而共同關注:台灣能否重新建立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生命秩序?他們將這樣的信念稱為「農業美學」,並且相信這是未來台灣重新找回人與土地價值的根本。 問:米勒的畫,勾起你們什麼樣的農村回憶? 2009-04-05 20:59:21 補充: 蔣勳(以下簡稱蔣):小時候,老農夫帶我插秧。我怎樣都插不好,歪歪倒倒,感覺到秧苗要在土地裡插得那麼整齊,是一種規矩。那已經不只是懷舊記憶,而是我尊敬這樣的人,在勞動中日復一日完成自己的生命價值。 陳武雄(以下簡稱陳):我小時候也去田裡撿過稻穗。很多景象與回憶,現在的農村幾乎都找不到了。 動手做事情 生命才有價值 蔣:米勒畫裡的婦女,總是縫衣服、打毛線、編織、紡紗,就像我童年在台北大龍峒看到的景象。農民不會讓自己閒下來,也是米勒強調的:動手做事情,我們的生命才有價值。 2009-04-05 20:59:40 補充: 陳:小時候我住板橋的江子翠,家前面就是一片菜園。我要挑糞去澆菜,和媽媽搭渡船到萬華賣地瓜葉,也把滿滿一板車的地瓜莖推到板橋酒廠賣。我們種的地瓜,用大鐵鍋煮來餵豬;煮熟的地瓜,也是小朋友最好的零食。 來我家吃飯 關心令人感動 蔣:小時候,有一次媽媽生病,鄰居告訴我,有人送她到醫院,「你不用急,先到我家來吃飯」,現在想起來都會感動。曾幾何時,台北人相互關心的價值不見了,人跟人之間只有疏離與防範。 陳:我們的童年經驗,真的都差不多!小時候玩捉迷藏,躲在哪裡呢?幾乎每家門都沒關(蔣:沒有什麼私密空間,呵呵。)那種互信、自在,人際關係的親密,真的非常美。 2009-04-05 21:00:03 補充: 蔣:我發現,年輕人連牛犁都沒看過。不怪他們,農業應該有新的教育。我們可以把孩子帶到農村去,變成一種功課。 我曾去過巴黎大企業家的周末農莊,以為是豪華別墅,沒想到真的是「農莊」。房子連自來水都沒有,我們到溪邊提水、摘野菜,用自己擠的鮮奶去熬。我才發現擠牛奶不容易,折騰半天,那隻牛大概想把我踢死,哈哈。 擠牛奶學問 城市人難忘懷 陳:擠牛奶學問很大!拇指、食指要先扣緊,再往下壓,不然牛奶逆流往上衝,還可能導致乳房炎。我也是下鄉學來的,哈哈。城市人一輩子都會記得這經驗。 老農教拔稗 拔高的就對了。 2009-04-05 21:00:17 補充: 蔣:農村真是讓我們重新學習的教室。美濃的老農夫要我拔稗子(田裡雜草),我很仔細分辨稻和稗的不同。他們說,你這樣太慢了,是「知識分子的方法」。因為稗子吸收養分的速度比稻子快,「你只要看到長得特別高的,把它拔掉就對了」(眾人大笑)。那真的是智慧經驗,沒下過田,我這個兩手乾淨的知識分子永遠不會懂。 陳:農村生活體驗,就是教人一定得尊重自然。馬英九總統在競選期間long stay,到屏東養鴨人家,聊天到半夜,但是清晨四點就得摸黑去撿鴨蛋。因為鴨子大清早就下蛋,必須趕快撿,否則就被鴨子踩破或沾到鴨便了。大自然有自己的生命規則,得要你去配合,不是鴨子配合你。 2009-04-05 21:02:45 補充: 蔣勳[感覺十書] 第一封信 南方的海 第二封信 故鄉與童年的氣味 第三封信 空 第四封信 La vie est d’ailleurs 第五封信 Andrei Rublev 第六封信 苦 第七封信 童年的聲音 第八封信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第九封信 山色有無中 第十封信 燭光岩 附內容連載5頁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25269 2009-04-05 21:03:44 補充: 更正,第十封信 [燭光] 第二封信/故鄉與童年的氣味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hianghsun/22607772
其他答案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90405000010KK08166
BD81A8B1B203CBB1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